致亞歷珊卓
中國、果洛藏族自治區、加拿大、美國 / 2025 / 實驗、非虛構 / 72分鐘
崔誼,才讓貢
合作者: 嘉洋扎西、洛桑尼瑪、白曲桑、沙青、貢保扎西
梗概:
兩篇遊記彼此交織。
一幅拼貼。
一程通信。
在文字中,作家、學者亞歷珊卓·大衛-尼爾書寫她一個世紀前橫跨喜馬拉雅的心路歷程;
在視聽空間中,作者透過自己和在地拍攝者們的鏡頭思考在藏東果洛的經歷。
兩位書寫者,在不同媒介中,審視自己作為外來者的角色,咀嚼歷史留下的創傷和疑問,並凝視被雪域高原撫慰且顛覆的「自我」。
穿梭於影像、聲音和文字,游走於歷史與當下,影片邀請觀者沈浸於各自的冥想空間,靜觀天地、生命、死亡、自我、及更多未盡之思……
作者闡述:
「這些文字曾寫給誰?正寫給誰?將寫給誰」
「如果文字背後的意識仍存在,我能和她對話嗎?」
讀亞歷珊卓·大衛-尼爾時,這些問題不斷浮現。初聞這位傳奇女性是因為她的探險之旅。在她文字中我遭遇的卻不是一位探險家,而是一位尋求真諦的學者。喜馬拉雅的旅程只是她的追問留下的痕跡。
我無法將自己的見聞與百年前的探險傳奇相提並論。然而,當我回顧自己在藏東的生活、工作時,亞歷珊卓的疑問、困惑、痛苦、喜悅和頓悟......都如此近切,彷彿我們是彼此的旅伴。
在過去的十年里,我不斷回到藏東果洛,去「教授」那裡的人們如何用鏡頭講述生活。然而,收穫遠超出付出。藏地創作者們鏡頭裡的世界,成為我的旅程不可或缺的部分。透過牧人、僧侶和年輕學生們的視聽語言,我感受到一種不同的聲音與自然,與時空,與生死的對話。
亞歷珊卓是否曾聆聽相同的聲音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