庇護

中國、加拿大 / 2025 / 實驗, 非虛構 / 84分鐘

導演:沙青 / 製片:崔誼 / 表演:黃偉凱

在這部實驗性自傳作品中,作者透過審視個人經歷提出疑問:為什麼政治強權對普通人的壓迫,往往會在親子、夫妻等親密關係中被不斷被映射?當愛與權力交織時,是否會不可避免地傷害並侵蝕一個人的自我?

影片摒棄了傳統的線性敘事,將觀眾引入主人公的內在意識,穿梭於由記憶、夢境與想像碎片交織而成的時空。文革時期的童年記憶反覆浮現:對父親的權威心懷畏懼的他,常常在出逃中尋求慰藉。然而,背負「右派」罪名的父親,卻無以從更大的威權中逃離。成年後,他一面渴望庇護,一面恐懼著庇護背後的控制,矛盾深深糾纏他的情感世界。他不斷追問恐懼的根源,試圖尋求直面它的勇氣。

通過一系列難以名狀的內在瞬間,影片探索了政治暴力如何滲透進私人空間,侵蝕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,留下難以抹去的創傷。

作者闡述:

直覺先行。雖然人們已習慣了用理性觀念來評判作品,但對創作者來說,直覺依然是不容輕忽的起點。

2011年時,早年寫下的回憶文字忽然成了一種不期而至的衝動,以電影的方式在腦海裡不斷演進。兩年後,結束了關於少年時代回憶的拍攝,因故停下來。在漫長的等待中,我一再打量它,自問是否受限於個人體驗而落於偏陋。及至2019年全部拍攝完成後,才明晰了創作真實的動因。伴隨拍攝的這些年里,我見聞了更多在不平等關係下,被恐懼感左右著的個人和群體。他們沈默、忍耐,從生到死。恐懼不僅源自權力的壓迫,也出於對失去既有的擔憂。這一切,如今愈發凸顯。

在創作中成長,果真如此。它不止給了我持續觀察世界的願望,也讓人意識到,電影這個迅速成熟起來的藝術,在表達形式上仍有可探索的空間。在一種平等、開放的關係下,觀者可以更自由地加入自己的經驗與情感,從而達成更為豐富的交流。

導演簡介:

沙青最初作為錄音師和剪輯師步入了他的電影生涯,並於1996年開始獨立創作影像作品。他鮮明的創作風格使他在中國獨立電影導演中佔據了獨特的地位,並贏得諸多獎項。他的作品被贊譽為「電影與寫詩的激進實踐」(1),能夠「深刻反省人類根本的孤獨處境」(2)。他的早期作品《在一起的時光》曾獲得小川紳介獎、瑞士Visions du Réel電影節國際競賽單元銀獎以及加拿大Hot Docs電影節最佳中篇獎。他於2016年完成的紀錄長片《獨自存在》(原名《消失的倒影》)曾在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和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獲獎,並參加法國真實電影節、北京UCCA當代藝術中心新亞洲影志等展映。《庇護》是沙青歷經多年創作完成的新作。

(1)2018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頒獎詞   (2)2017山行國際紀錄片影展頒獎詞

創作團隊:

構思 / 導演 / 剪輯: 沙青
製片: 崔誼
聯合製片: 範榮、季丹
表演:  黃偉凱、陳國梁、王曉棟、陳佳妮、宋希亮、徐蕾、杜雪兒等
攝影: 王挺、崔誼、季丹、沙青
錄音: 崔誼、沙青
混音: 王戈
海報設計: 王我